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紫銅大明宣德爐收藏價值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紫銅大明宣德爐收藏價值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宣德年制篆書款銅爐是紅銅還是黃銅鑄造?
黃銅。
宣德爐,是明代宣德年間設計制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使用黃銅鑄成的銅器。
宣德三年(1428年)初,明宣宗收到泰國王進貢來的數萬斤精美的“風磨銅”,敕令工部及禮部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等官員,利用貢銅鑄造鼎彝之事。據說,為了保證香爐的質量,煉制時加入了金銀等多種貴重金屬,與銅一起經過十余次煉制,制成了數百種色澤精美的香爐,史稱宣德爐。
宣德爐的由來?
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宣德爐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
為了制作出精品的銅爐,在朱瞻基的親自督促下,整個制作過程,包括煉銅、造型必須自《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精選出符合適用對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將之繪成圖樣,再呈給其親覽,并說明圖款的來源和典故的出處,經過篩選確定后,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其過目,滿意后方準開鑄。
明代宣德皇帝(朱棣之孫)在位時,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下令從暹邏國進口一批紅銅,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制香爐。
宣德爐
為保證香爐的質量,呂震戰戰兢兢地稟告皇上,欲制造出好香爐,銅還得精煉六遍。煉一遍,少一些,六遍下來,原料只會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財大氣粗,精品意識超強,他當即下旨精煉的次數不僅不減,還要翻番(煉十二次),并加入金銀等貴金屬。于是工藝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經過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極品銅香爐終于制作成功。
這批紅銅共鑄造出3000座香爐,以后再也沒有出品,宣德帝見到這批自己親自過問的香爐,每只均大氣異常,寶光四射,很有成就感。這些香爐,把其絕大部分陳設在宮廷的各個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賞賜和分發給了皇親國戚,功名顯赫的近臣和各個有規模香火旺盛的廟宇。 這些宣德爐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見其形。經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極為罕見。
古代宣德爐上怎么灑金?
有直口折沿,沿面內有寬槽。厚唇短頸,頸上兩附耳,俗稱為“沖天耳”。鼓腹呈瓜棱形。三短粗的獸蹄足。胎質為紅銅,局部灑金。紅銅色彩赤純,斑斑金片點綴其間,將銅的厚重和金的富貴巧妙融合在一起。
此款紅銅香爐為清代制式。明代香爐,尤其是宣德爐,體型更加矮扁,雙耳一般作立耳狀。腹部造型多為圓形,很少做成瓜棱狀。
與之相對,這款香爐體型厚重,腹部造型獨特,雙附耳姿態夸張,是清代王公貴族室內清玩的珍品。 香爐前身是香熏與青銅鼎。與銅鼎一樣,香熏也是先秦時代的產物。從西方進口的香料,點燃置于香熏內,敷上細沙,使之慢慢燃燒,并過濾出香氣,這樣既不會煙霧繚繞而嗆人鼻口,又達到了清新空氣、滿室異香的效果。
起初香熏的功能僅在于凈化空氣,是貴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入唐以來其又成為士大夫和知識階層,清玩雅好的時尚,并經久不衰直至清末。由于國力一度衰微,使用香爐和熏香的傳統在今天的中國已經幾近絕跡。然而這件清代香爐會讓我們找到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絲風范!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紫銅大明宣德爐收藏價值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紫銅大明宣德爐收藏價值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標簽: #紫銅大明宣德爐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