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瓦片砸破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瓦片砸破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司馬光砸缸是真的嗎?
司馬光砸缸是自古以來傳下來的故事,讓我們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但是前不久,收藏家馬未都在一個電視節目中,對這個典故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進一步提出歷史沒有真相的道理。
其實在這之前早有人也提出了懷疑,因為以缸的堅硬程度,不是一個小孩子的力量就能砸破的。
那么,《宋史》中是怎么記載的呢?“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可見,司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甕。
缸的體型較大,壁呈坡形,底部到口逐漸張開。由于應力向外,所以很難燒制。而甕是大肚子,底部和口部都向內收縮,燒制時應力向內,沒有后來的缸堅固。這說明了司馬光當年砸的是甕,而由于后世缸甕不分和順口的關系,說成了司馬光砸“缸”。
但是,《宋史》說的話就一定真實嗎?司馬光出生于北宋1019年,《宋史》成書于元末1345年。相隔三百多年,就像我們現在再去編纂康熙年間的歷史,能保證它有幾分的真實性?尤其是這種人家小時候一些細枝末節的事。因為從甕的形狀來看,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掉進去的,甕的用途也不是裝水。對史書始終持以懷疑精神,是一個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表現。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知道的都是古人告訴我們的歷史,永遠不可能知道真正的歷史。而所謂歷史的真相,就是一條條規律,一個個道理。
司馬光砸缸背后的道理,就是告訴人們遇事要冷靜,要善于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沒有必要去研究它的真實性,當然這也研究不出來。
史書告訴我們的,都是歷史大的脈絡走向,而細枝末節的事誰也保證不了它的真實性。就像《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陳壽和羅貫中所描繪的三國時代大致的走向都是相同的,但在細節上卻有很大的差異。《三國演義》許多精彩情節都確定是虛構的,但誰又敢說《三國志》的細節都確定是真實的?
地震的震級和烈度都是最高12級嗎?
謝邀,對于地震最高級別以前報紙上看到說是12級,怎么定級別我忘記了。我也經歷過十幾次地震了,特別以前上山下鄉時在云南勐臘是個多震區。有一次晚上突發地震屋上瓦片掉下來差點一個知青頭砸破了。聽說離我們八十公里的地方公路踏方,當時也沒人說幾級。
地震的震級分三個階段級,小震階為1~3級段,中震階為3~6級,中強震階為6~9級,地震震級總共目前官方定為最大級9級。地震烈度則以震中為主心向周邊分別判斷其地震對地表破壞程度的大小,稱之為烈度。烈度最大定為12級。地震的震源越淺,則烈度越大。震級也是相應的。
重新審視歷史,司馬光該不該砸缸?
為了救人,缸還得砸。救人后,后果不堪設想。
彭宇案法官王浩語錄:"你沒推倒她,你就不會送她去醫院。"
首先,被救孩子父母第一個找上門:
"我兒子是你兒子推進水缺,你看怎么辦吧?是公了還是私了?"
司馬光父母辨解:
"我兒子沒推,是救人做好事。"
"你兒子有這么好心,人不是他推的,他干嘛砸缸?"
司馬光父母無語,只得賠錢。
過了兩天,被砸水缺的主人找上門來:
"你兒子砸了水缸,就這么算了?"
"我兒子是為救人?"
"救人?人明明是你兒子推下去的。"
"那?怎么賠?"
"要么一般的缸,打就打了。但那缸是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留下的,是景德鎮官窯出品的,++版,是我家的傳家寶,估計最少值三百多萬,那你看?"
司馬光砸缸應該是關鍵時刻反應快一種的行為,但他完全可以招呼小伙伴們一起從一側推倒水缸,比砸缸不僅更快,而且既不會傷到掉到缸里的孩子,也保證一個完整的水缸。兩全其美。
只是在孩子掉到缸里的那一刻,正好缸的旁邊有塊石頭,只能說司馬光的頭腦條件反射來的快,立馬想到用石頭砸缸放水救人,而成為千古傳頌。
司馬光砸缸救同伴,這是一個典故,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魁寶。它教育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司馬光的機智、勇敢讓一代一代的少年兒童有了很好的榜樣。我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這一代就在這個典故中受益匪淺。
現在的某些人想重新“評價”司馬光該不該砸缸,荒唐的提出被砸的缸該誰來賠。這些“議題”簡單來說無聊、可笑,不值得注意。但仔細觀察發現,這些人是想挖掉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切斷民族精神的傳承!我們不禁要問:這些是些什么人?他們想干什么?
司馬光砸缸是民族文化的魁寶,是中華民族一代一代精神、智慧的傳承。司馬光有沒有砸缸,被砸爛的缸有沒有人賠都不重要,這個典故本身的意義不容褻瀆。
如果有人想對這個典故做什么重新評估,其動機不良。有識之士或國民都應該有防備。嚴防別有用心的挖掉我們的民族根基。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瓦片砸破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瓦片砸破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標簽: #瓦片砸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