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放逐瓦片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放逐瓦片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您是怎么理解的?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句話,字面意思是寧肯做碎了的玉,也不做完好的瓦片。
這句話通常用來贊美一個人的氣節、品質高尚。宋代文天祥兵敗被俘,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詩以明志,寧死為碎玉,不降為瓦全。民族氣節之高尚,萬世旌表。共產黨人劉胡蘭,
敵人威逼利誘不能撼動其革命意志,寧玉碎于敵鍘刀之下,也不變節瓦全。舍生取義之品質,令人景仰。明代的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當代的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古往今來,多少民族大義之士。為了國家,為了正義的事業,不斷演繹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神話。他們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精神,像天上銀河中璀璨的明星,閃爍著玉質的光茫,熠熠生輝,歷久彌新……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它的意思是,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事業犧牲,也不愿喪失氣節,茍且偷生。
這個成語來源于唐·李百藥《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可玉碎,不為瓦全。”
公元550年,東魏的孝靜帝被迫讓位給丞相高洋后被毒死。高洋同時還殺害他的兒子及所有親屬,以斬草除根。后揚言殺他的遠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愿被殺頭也不愿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殺害。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您是怎么理解的?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這句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為了保全做人的氣節,可以棄生命于不顧。
孟子說過:"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亦我所惡也,所惡有甚于死者,故不為茍得也。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也是在說,生命雖然可貴,但為了更加高尚的氣節大義,寧肯不避禍患,舍棄生命,也絕不茍且偷生。
這層意思后來也演變為另外一句成語:取義成仁(舍身取義,殺身成仁)。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確實是一種值得弘揚,令人欽敬的高貴品德。
它顯示出的是不愿與現實妥協的一種決絕的,剛烈而又驕傲的做人骨氣和精神。
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被楚國的權勢貴族所排擠,愛國抱負無以施展,卻又不愿同流合污,而遭放逐,最后滿懷憂憤自沉于汨羅江。
楚霸王項羽,兵敗烏江,自愧于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仰天發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悲嘆后,憤而拔劍自刎!
遂給后人留下了:"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惋惜慨嘆!
南宋的愛國詩人文天祥,兵敗被俘,拒絕投降,甘愿赴死,并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句!
近現代更有無數的愛國志士,為了國家民族的大義,不計個人得失,毀家紓難,心甘情愿地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他們的英名永垂青史,他們的精神氣貫長虹!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種品質值得提倡和景仰,它雖然叫一個人失去了生命,但卻捍衛了做人的尊嚴!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它又不是適用于任何的場景。
只有當個人生命的尊嚴受到屈辱和挑戰,當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遭到無情的踐蹋和摧殘,而自己又身陷囹圄,無力改變時,它才值得付出個人寶貴的生命去抗爭。
大多數時候,當我們在生活中,遭遇到挫折,和面對巨大的不公時,我們實際上,又不得不與無情的現實相妥協。
于是又誕生出人類另一種機變的處世哲學,這便是與"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意義相左的,"忍辱負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等等。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世易時移,人類總需要隨時隨地改變自己,去適應周邊的環境,人類也總可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找出理由。
中華民族,綿延深厚的文化,蘊育出許多優良的傳統。但傳至后世,很多都改變和失去了原有的意義,這不知道是人類的進步抑或是悲哀!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放逐瓦片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放逐瓦片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標簽: #放逐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