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呂梁瓦片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呂梁瓦片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交城窯瓷器升值快,潛力大,有哪些特殊技法?
亦文亦物談古跡藝術:山西太原附近的交城窯是怎么回事?
(謝邀,本文約1067字,閱讀需4分)
交城窯,是山西呂梁一處很不起眼的窯口,存世作品也不多,關注到它的人很少。交城窯窯址位于交城縣磁窯村北約數(shù)百米,歷史文獻未見有記載。上世紀70年代陶瓷學者到山西采集過幾次標本,后來還在磁窯村新建了交城窯陶瓷藝術中心,專門收藏、展示這類文物,今天,亦文亦物老師講一下特別低調的山西交城窯:
與山西絕大多數(shù)古窯一樣,交城窯創(chuàng)燒于唐代,繁榮期為宋金,比其他窯口更早衰落,于元代消失。
從歷史角度看,交城窯的發(fā)展經歷了唐代、宋金、元代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的唐代主要是燒造黑釉,比較有特點的器物是唐代腰鼓和黑釉執(zhí)壺;第二階段的宋金產品非常豐富,白釉、黑釉、黃釉并存,種類繁多的刻花碗、印花碗、碟罐枕爐是主流產品;第三階段的元代與上期相同,黑釉、白釉為主要作品,也并沒有大的發(fā)展,此后逐漸消亡。
窯址所在的磁窯村,距縣城很近,交通發(fā)達;窯址立于汾河支流磁窯河的東臺地上,所處的位置恰巧是三角交叉地,當?shù)厝朔Q之為“瓦片地”,古磁窯河水量充沛,造瓷作坊引流十分方便,成品也利于外運市場。
交城擁有比較豐富的高鋁黏土和一般黏土,品種多,儲量大、質量高,前者可加工為礬石,后者中的硬質粘土即為高嶺土,是天然料土。外部條件和資源稟賦締造了宋金交城窯。
交城窯最多的產品就是杯盤碗盞,它們使用輪制法配合以手工,整體拉坯成型,胎體均勻,形制規(guī)整。
事實上,交城窯以黃胎、白胎最多,少量是灰色,瓷土由于經過了數(shù)次淘洗,普遍質地細密堅硬,灰胎則更硬,扣之隱約有金石之聲,專用生產器型大,胎體薄的拍鼓使用,拍鼓也算是交城窯的代表產品之一。拍鼓,黑釉、褐釉較多,上面撒些月白花斑作飾,又稱“羯鼓”,很有可能是一種游牧民族樂器的瓷器仿品。
此外,交城窯另一個重要產品是花釉。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呂梁瓦片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呂梁瓦片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標簽: #呂梁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