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舊杉木板材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舊杉木板材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杉木一年以后扒皮會有什么后果?
關于“杉木砍伐以后是否應該剝皮”這個問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做法,一年以后再剝皮沒有實際意義,與不剝皮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了,下面結合實際,談談基層林業的觀點,歡迎同行批評指正。
杉木砍伐以后剝皮的目的
不少杉木產區的林農在砍伐杉木以后,對杉木原木進行剝皮處理,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有三個。
1)快速脫水,減輕樹木質量,方便集運
杉木在丘陵崗地生長不佳,優質杉木多產自崇山峻嶺,越是坡度大的山地,由于爽水,杉木長勢越好,但也給杉木砍伐集運帶來困難。雖然杉木質地疏松,但濕樹與干樹的質量差別是非常大的,陰干的杉木質量會減輕1/3左右。這樣,為了便于集運,林農會在杉木采伐以后,剝去樹皮,促使杉木快速脫水,以減輕集運的勞動強度。
2)清除樹皮中寄生蟲卵,減少木材蟲害
蛀干類害蟲常常產卵于樹皮,以保護卵塊和利于安全越冬,杉木也一樣,往往杉木表皮中寄生有大量蟲卵,農民朋友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總結經驗,采取剝去樹皮的做法,去除蟲卵,以保證木材免受蛀干害蟲危害。
3)急于家用,促使杉木快速干燥,穩定木材性能
還有一種情況是農民朋友急于使用杉木,通過剝皮的方式,促進杉木快速干燥,增強木材的韌性和強度,穩定木材性能,不至于在使用木材后因木材干縮影響建筑質量。
不同區域對杉木砍伐后處置辦法
杉木適生范圍較大,我國南部山區基本都產出杉木,但不同地域農民朋友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對砍伐后杉木的處置方法有一定的差別。
如基層林業所在的皖南池州市范圍,采伐杉木一般不剝皮的,只在農戶急于使用杉木時,為了促進杉木干燥,才會采用剝皮的手段;而緊鄰的徽州山區傳統上有砍伐后剝皮的做法,因此,市場對剝皮后的杉木形象的稱之“白杉”,江西很多地方也有砍伐杉木后剝皮的做法,但一般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方便木材集運。
為什么說一年以后再剝皮已經沒有實際意義
杉木質地較為疏松,因此,杉木自然脫水干燥也很快,通常情況下,一年左右基本陰干了,但真正干透要2~3年。
砍伐一年后再剝皮已經沒有什么實際意義。首先是方便集運已經不存在了,一年后樹木早集運下山了,樹也基本干透了;其次既使樹皮寄生有蟲卵,也已孵化,蛀蟲已經產生危害,或鉆入木材之中了,防蟲蛀目的不復存在;最后,既使急用,陰干一年的杉木直接使用完全沒有問題了。
總結:個人對杉木砍伐后剝皮的觀點
基層林業認為,目前速生用材林的經營水平得到較大的提升,林道基本直達林區中間,木材集運非常方便,不再像以前人工馱運,因此剝皮脫水的作用意義不大;其次目前杉木的主要用途都是制作板材,都會在加工環節進行無害化處理,除蟲作用不大。因此現在采伐杉木無須再剝皮了,除非零星采伐高山不便運輸的杉木。
如果是急于使用杉木,在剝皮時注意保留杉木樹皮下的一層薄膜狀物質,它是杉木的形成層,可以有效防護剝去樹皮后木材快速脫水造成的干裂。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舊杉木板材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舊杉木板材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標簽: #舊杉木板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