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秘魯紫銅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秘魯紫銅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對于中國的青銅文化,如何介紹才能更好地展現給大家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青銅文化”是以青銅器的出現為標志來進行考古學上劃分的個人類文化發展階段,是介于“石器時代”與“鐵器時代”之間的一種文化形態,其時間跨度大概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初年左右。青銅文化在世界的分布范圍較廣,在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歐洲愛琴海和克里特島地區、南亞印度河流域和非洲幾內亞沿海地區,以及美洲秘魯、智利等地區均有分布。中國最早掌握青銅冶煉技術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所出土最早的青銅器物是甘肅馬家窯文化的一把青銅小刀。
青銅是紅銅(純銅)與錫或鉛的合金,因為氧化之后呈現青灰色,故名“青銅”。古人多將之稱為“吉金”,所以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作“金文”。這里的“金”是指金屬,而非黃金。當然件青銅器剛剛鑄造完成時是璀璨奪目的金黃色,隨著時間的氧化,其表面才呈現出斑駁古舊的青灰色。青銅合金的熔點在700~900℃之間,比純銅的熔點1083℃要略低,故而較易于冶煉與熔鑄,尤其是在制造武器時,可以獲得兼顧硬度與柔韌度的良好性能。人類對于青銅器的冶煉與鑄造,也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摸索過程:開始時只能制作重量與體積較小的器具,如上面提到的青銅小刀一類;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便能制出有相當體積與重量的青銅重器,如我們常見的鐘、鼎等。
青銅器的冶煉是從礦石開采開始的。人們在打磨石器和燒制陶器的過程中,逐漸識別和發現了礦脈,后來又發明了建造“礦井”進行發掘的方法,而這種有組織、成規模地開采,工程量和難度是非常大的。以我們今天的技術手段,礦井坍塌的事故尚時有發生,在上古時代,其工作環境與危險性更可想而知了。 開采之后是冶煉,冶煉工序較為復雜,需要多人熟練配合,尤其是在鑄造一些精巧繁復的重器的時候。從開采到冶煉成器的整個流程與環節,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組織與管理者參與。
至商代時,這些條件可以說都充分具備了。商代的文字發展已經非常發達而且成系統,政府的官僚機構與層級制的組織結構也比較完善,因而有利于通過行政的力量來指導青銅器的冶煉工作。此外,商人尊尚鬼神,而青銅器作為祭祀禮器是不可或缺的,再加上貴族平時生活使用的各種器具,以及武裝軍隊所需要的兵器,對于青銅器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這在客觀上也刺激了青銅冶煉產業的發展。今天我們能統計到的出土商代青銅器數量已經有數千件,由此不難想象,當時青銅器的產量該有多么巨大。據學者進行的研究與劃分,商代晚期到西周前期,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一前11世紀的時候,中國青銅文化的發展達至其鼎盛與巔峰。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秘魯紫銅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秘魯紫銅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標簽: #秘魯紫銅